2002年,已经年逾七十的左智超,在女儿的陪伴下,再次回到了自己久违的故乡江苏。这是他时隔十五年的归乡之旅。上一次,还是在1987年,那时通讯不便,他只通过书信得知了家人的消息。由于年幼的孩子,左智超当时单独一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。
而这一次,在女儿的陪伴下,回到家乡的左智超,竟在一场醉酒之后,无意间吐露了自己那些深藏心底的往事。听着父亲的叙述,女儿惊愕地问道:“爸爸,照你说的,你曾是共产党的兵?”左智超一听到女儿的询问,马上便转移了话题,再也没有提起此事。
那么,左智超究竟是否曾是共产党的兵?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雨岁月呢?
展开剩余81%2008年,女儿手持一盘DVD,温和地对左智超说道:“爸爸,面对镜头,讲讲您的故事吧。” 左智超脸色一沉,生气地挥了挥手:“我已经说过了,知道这些事对你们没有好处!” 自从陪父亲回了趟老家,女儿便一直对左智超的过去充满了好奇,总是不断询问他那些沉寂的岁月,但左智超总是闭口不提。
得知2008年台湾将拍摄一部关于老兵的纪录片,女儿觉得这是父亲终于能吐露真相的机会。无奈父亲屡屡拒绝,女儿始终不放弃,坚持要求,最终左智超勉强同意了她的请求,开始一一点滴回忆起那些往事。
镜头前,左智超站在海边,指着远处的金门岛,低声说道:“我就是从那座岛来到了台湾。” 随着话语流转,他讲述了参加战争的种种经历。女儿目不转睛地听着,心中震惊不已,她原以为父亲的过去只是普通的岁月,但她没想到父亲的历史如此复杂且充满波澜。
1930年,江苏兴化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迎来了家中的第二个孩子——左智超。父母非常高兴这个孩子是男孩,在他们的观念中,男孩就是家中的劳动力,多了一个儿子,意味着可以分担更多的家庭重担。左智超从六岁开始便承担起家庭的工作。两三岁时,他又迎来了一个年幼的妹妹。虽然家里人多,但在那个贫困的年代,他们还能勉强维持温饱。
由于生活艰难,左智超未能接受多少教育,基本的识字能力也只能依靠自学。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帮助父母务农。然而,随着时局变动,家里的境况愈发艰难。妹妹因为营养不良而经常吃不饱,左智超也意识到,自己必须要为家里的未来承担更多责任。
虽然年仅12岁,左智超却早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,艰苦的生活使他成熟得异常迅速,早已超越了同龄人的稚气。那时家里的土地被伪政府霸占,父亲因病无法工作,祖父母也因病去世,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,生活愈发艰难,全部责任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。左智超和母亲一样,沉默寡言,但他总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人的关爱。
1942年,左智超12岁时,望着母亲在田里烈日下劳作,心中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情感。他牵着妹妹的手走到母亲身旁,恳求道:“妈妈,我们来帮您吧。” 母亲擦着额头的汗水,坚决劝道:“你们歇会儿,干活太累,你们又饿了,家里没有粮食。” 但左智超不肯放弃,他把妹妹带到树下休息,便再次拿起锄头,投入到辛苦的劳动中。
一会儿后,母亲指了指不远处堆放的白菜,说:“这些白菜拿去城里卖,家里实在没有粮食了,赚到的钱买些米回来。”左智超背上背篓,戴上那顶破旧的帽子,踏上了去城里的路。
这一天,他赶到城里时已经是过了饭点,街上的摊贩很少,只有几个小商贩坐在阴凉处打牌。左智超找了个地方坐下,开始叫卖着家里的白菜。不久,几名汪伪政府的士兵走了过来,他们要求买下他的白菜,还叫他跟着他们走。左智超心中一惊,知道这些士兵不好惹,心里虽然慌乱,但还是努力保持冷静,跟着他们走到了不远处的营房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士兵们一进营房就翻脸不认人,威胁他不得离开。左智超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陷阱,但为了保命,他只好装作顺从,等到士兵分散开后,他机警地逃离了营房,急忙奔回家里。
这一次的遭遇深深触动了左智超,他下定决心,要成为一个不再屈服于强权的人,不像那些伪军士兵一样欺软怕硬。他决定加入革命,投身抗战的行列。
1943年,左智超得知新四军来到家乡,正在积极鼓励群众参军。充满热血和理想的左智超果断加入了新四军,告别了亲人,踏上了投身革命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